羽毛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羽毛球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今日泉州召开《资讯》

发布时间:2020-11-23 00:59:51 阅读: 来源:羽毛球厂家

闽南网2月11日讯 今明两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将设三个圆桌会议,议题分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

据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福建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会期两天。来自中国、印度、泰国、新加坡、缅甸、埃及、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上述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海都记者 陈丽娟)

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抵达泉州,他们认为——

研讨会在泉举办 再恰当不过

泉州晚报消息,昨日,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抵达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为何选择在泉州举行?会议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部分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论是从历史重要意义还是雄厚的经济底气来看,举办这样盛大的国际性研讨会,泉州当之无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办是再恰当不过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刘乃好是第二次来到泉州,距离上次来泉已整整10年,泉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啧啧称赞。他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出发,泉州的外向经济辐射全球,蜚声海内外,举办这样的国际性研讨会,泉州当之无愧。

与会的一位中国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专家表示,此次盛会选择在泉州举行,有历史上和地理上两方面的考量。首先,从地理上来看,展开目前中国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地图,泉州正好在中国沿海的中间部分,泉州起到的带动作用比较突出,这是一个优势。

相较广东地区,泉州可以更好地把北方对外“走出去”的商机和东南亚的渠道连接起来,向北、向南、向东都可以从海上拓展。其次,泉州有一个特点,她在历史上既有“走进来”的部分,比如阿拉伯商人来泉发展,也有丰富的“走出去”历史,这与中国目前建立开放型经济的格局“双向开放”完全吻合,因此,泉州是具有代表性的。

蒋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经济室的经济学博士。她告诉记者,一直很向往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前虽未曾来过,但由于父辈的一名好友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从对方口中,蒋菁早已对泉州有所了解。她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最终落地泉州,与泉州的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又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办意义重大,对于泉州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性支持将是一次重要机遇。(记者 游怡冰 陈林森)

境内外媒体集结泉州齐聚焦盛会

泉州晚报消息,记者昨日获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召开,吸引了来自境内外数十家媒体逾百名记者到场关注报道。

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福建日报、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华时报、台湾导报等数十家境内外媒体记者悉数来泉,场面盛大。

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国外媒体的关注,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京乡新闻》、印度《今日印度》、印度斯坦时报、俄罗斯塔斯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均派出记者到场采访。

昨日下午,会场内的媒体工作间热闹非凡,各路媒体记者忙碌着为接下来几日的报道做准备。媒体工作间除了设有WIFI信号、上网电脑、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外,还精心配备了相片冲洗室和嘉宾采访区,为记者采访报道提供便利。

在此之前,不少媒体早已将目光锁定泉州,接连推出报道。新华社刊发长篇通讯《泉州:海上丝路重要起点》,文章描述大量伊斯兰特色碑铭、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净寺、隐卧于泉州市东郊灵山的穆斯林圣墓,还记录了古代商船启程、回程祈风仪式的石刻等,融合专家解读,有力印证了古代阿拉伯、波斯文明在中国的遗存。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泉州众多古迹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阿拉伯、波斯记忆,也将继续见证这座古老城市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纽约当地时间2月4日晚,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联合国总部大会厅上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观看了演出。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便报道了《丝海梦寻》在联合国总部演出的盛况。这部由福建歌舞剧院编排的舞剧讲述了800年前中国泉州港一家两代水手远航西亚的感人故事,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景,向全世界推介了海丝舞台上的“泉州故事”。

“东方第一大港”泉州 再现“潮涨万国商”盛景

这是福建泉州石湖港区,目前它已成为我国最大进口荒料石集散地。据悉,全国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南安市和“石雕之乡”惠安县共有上千家石材企业通过石湖港区进口并周转石材;从石湖港区入境的荒料石全部来自印度,占印度出口的70%左右。 (新华)

新华社福州2月10日电 石湖古码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湖半岛,宋元时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不远处,始建于北宋的六胜塔,作为当时泉州港商船往来的航标,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如今,岸边的礁石上依然清晰可见当年老船工“踏”过的足迹,但堆积于航道的淤泥阻碍了船只航行,渔民在古渡口旁养起了螃蟹,曾经古港热闹繁荣的景象似乎难寻踪迹。

就在古港几公里外,一座同样以“石湖”命名的现代港口正在崛起。

2014年,泉州港进港作业船舶3447艘,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其中石湖作业区成为东南亚最大进口荒料石港区。同时,作为泉州最主要的集装箱港,石湖码头一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万箱。

“从古港到现代港区,不仅是泊位的增加、吞吐量的提升,更是港口转型质的飞越。”福建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

今日的石湖港已经成为一个主营集装箱业务、兼营散装石材靠泊卸载的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国内外知名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在石湖港区开辟20多条内贸集装箱航线,辐射国内各大重要港口。放眼泉州港,在全港130余条已开通航线中,有30余条外贸航线连接着泉州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往来。

在石湖港、围头港、肖厝港区和斗尾港,一艘艘国际货轮日夜进出装卸。码头繁忙的背后,泉州市GDP已于2014年突破520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首位。

集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国制造2025”规划唯一地级市试点等多个头衔于一身,泉州将继承千年来“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以新时代“海丝”探路者的角色重新走向世界。

“泉州经济发展向好,使得本土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和经济支撑者,也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景南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延伸,泉州民营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国际化浪潮。

2014年,这家泉州公司的产品已经由泉州港进入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收入劲增过半,被亚洲品牌协会和香港工商协会共同评选为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民族自主品牌”。

“在新的历史时期,泉州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现代化的运营模式,迎接‘市井十洲人’。”泉州港口协会理事长刘健民说,依托本地工业贸易发展,泉州正积极推动“古港复兴计划”,将不断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海丝”路上的新枢纽。(记者 陈林森 游怡冰)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千年潮未落 扬帆再起航

——福建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据新华社福州2月10日电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绵延千年的海外交流史上,泉州港、福州港、漳州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海丝”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福建再次“扬帆起航”,肩负更重使命,驶向更高目标,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从“海丝”申遗到侨力推动

千年侨乡传承“海丝”文化基因

提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福建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丝”起点,泉州既是宋元时期“海丝”的主港,又是昔日世人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

在泉州涂门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清净寺见证了泉州的这段辉煌史。“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数以万计的古代阿拉伯人带着香料、药物和各种珍奇异宝来到泉州,又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西方。很多阿拉伯人在这里定居、通婚,目前还有10万阿拉伯人后裔在泉州生活。”清净寺管委会主任黄文铿说。

泉州现存包括清净寺在内的“海丝”特色的遗产点共有18处。在去年11月举办的“海丝”城际联席会议上,泉州市携手国内“海丝”申报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共识》。

2015年,泉州市将正式启动“海丝”申遗工作和中国“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丝”文化生态体验园等一批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打响“海丝”文化品牌。

与阿拉伯人纷纷来福建定居相对应,福建人也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甚至远赴欧洲、非洲,福建由此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共有1200多万人,其中80%集中在东南亚。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人华侨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为福建。

从工业园区到商品城

海上丝路“闪耀”福建经济元素

文化为纽带,经济求互惠。福建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尤其注重经贸合作。通过不断创新合作方式,福建经济元素开始在“海丝”沿线国家“闪耀”。

“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春风,我们积极推动资本走出国门,除了协助‘海丝’沿线国家在福建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和说明会,我们也正指导福建企业赴境外设立中国(福建)工业园区。”福建省商务厅调研员缪振堂说。

福建还创新性地引导企业到境外设立“福建商品城”,通过贸易将福建商品卖到“海丝”沿线国家。在波兰,离华沙市中心仅10公里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的“波兰中国福建商品城”正拔地而起。

“‘一带一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目前商品城一期招商已经完成,共60多家企业入驻商城,大部分都来自福建晋江。将来我们要打通‘海丝’与‘陆丝’,将福建的产品卖到波兰甚至整个欧洲。”项目投资者陈铭坤说。

从友好港口到城市联盟

“结对子”实现中外互利共赢

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福建省大胆探索,除了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之外,福建省将推进港口甚至城市走出国门“结对子”,和沿线国家及地区展开全方位友好协作。

在泉州石狮石湖半岛,始建于北宋的六胜塔依然伫立。作为昔日泉州港商船往来的航标,她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泉州港历史上很辉煌,但在明朝海禁之后发展停滞。”泉州港口协会理事长刘健民说,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泉州港又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希望重振古港雄风。

目前,泉州港已与沙特阿拉伯达曼港初步达成“友好港口”意向,这将直接加强泉州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在开辟航线、信息交换、人员交流、货源互通、物流服务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化合作。

在东方,泉州港还在筹划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港口的合作计划。比“友好港口”更进一步的是,福建省同时在批量推动国际友好城市,甚至建立“海丝”城市联盟。

2014年6月,阿拉伯12个国家19个城市和企业代表来泉州参加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会上各方共同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中阿5对城市签立建立友好城市意向书。

福建省外事办副主任王开明表示,国际友好城市是地方开展官方和民间交流交往、广交朋友深化合作的有效途径。在未来两三年里,福建将借助更多的平台,推动建立20对友好城市。

“福建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快‘走出去’,将力争突破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

此时,全方位的“海丝”规划蓝图正在福建大幅展开。

嘉 宾 语 丝

“如果想寻觅海洋文明留在中国的印记和证据,福建泉州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中众多的古迹让人印象深刻。”

——10日,在泉州参观伊斯兰圣墓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官员弗里兹如是说。

“尽管之前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较多的专业研究,这次实地感受文物,才能很好地解释书上的那些内容,加深了印象。”

——在开元寺,日本的山元顺雄博士饶有兴趣地烧了三炷香,面对泉州如此丰富的海丝遗存,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见证了当时泉州海外交通的繁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负责人史密斯谈到,虽是第一次来到泉州,对泉州不是很了解,却也领略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文明。(据中新社泉州2月10日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海丝”之缘 泉州铸就

九日山摩崖石刻中,有许多关于出海祈风的记载,是泉州古代远洋历史的珍贵资料。 (陈起拓 摄)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南歌》 北宋惠安进士谢履

泉州,古称“刺桐”,地处东南,向海而立,因海而兴。

在长达1750多年的历史长卷中,海洋是泉州这座古城肌理中一抹蔚蓝底色,虽经千年荡涤,却从未褪去——

早在商周时期,泉州先民就留下了海洋文明的遗迹;春秋时期,泉州土著闽越族人便擅长造船航海;魏晋南北朝,泉州已有大船通南洋,始开海外交通史……

滨海而居的泉州人以舟为马,以海为田,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在广阔的海域不断延伸自己的足迹。

因此,当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重心转向海洋,泉州方能凭借深厚的海洋文明积淀,一举成为亚洲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与广州、交州、扬州一并成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并设“参军事”,主管海外交通贸易。

唐末,随着亚历山大港日渐没落,南亚和中亚的商人们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惜远渡重洋抵达中国,一条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

彼时泉州环城遍植刺桐树,故称“刺桐城”,港以城名曰“刺桐港”,往来其间的阿拉伯水手昵称为“Zayton”,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渐渐繁荣,“刺桐”的盛名也在海丝沿线国家传播开来。

后渚古船是泉州古代远洋贸易的见证。图为去年国庆节期间,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修葺后重新开放,大批游客前往参观。 (陈起拓 摄)

缘兴宋元—— 一举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

时至宋元,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泉州也迎来了历史上四次飞跃:

北宋中期,泉州赶超当时的明州,即现在的宁波,地位仅次于广州;南宋初年,赶上广州,难分伯仲;到了南宋末年,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而到了元代,泉州经济社会和海外交通发展到达鼎盛时期,一举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已趋成熟的贸易航线,产自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从泉州运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海上贸易网络覆盖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最远到达欧洲。

在当时出版的地理著作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以泉州为基准。世界各国的商人、传教士云集泉州,彼时的刺桐城俨然成为中外经济、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的重要门户。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刺桐瓷器物美价廉,一个威尼斯银币就能买到8个瓷杯。据说他回国时,还带回德化窑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意大利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一件由马可·波罗带回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也成为当时泉州外贸兴盛的历史见证。

缘续明朝—— 郑和下西洋曾从此出发

“明永乐钦差太监郑和前往忽鲁谟斯,行香于此,蒙其保佑,立碑记”。

——《重修温陵圣墓碑记》

这是一块记载着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一事的石碑,同时也记载了郑和与泉州的渊源。

郑和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前后七次下西洋,到访亚非30余国,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的各项交流推向新高潮。根据碑文及其他历史资料的记载,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从泉州出发,其间,他除了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以外,还前往天妃宫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修泉州等地的天妃宫。

泉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积累的对外商贸背景以及成熟的造船航海技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论是泉州造的“福船”,还是泉州长期聚集的一批熟悉航路和熟练航海技术的船员,抑或物美价廉的陶瓷、茶叶、丝绸等,都为郑和出使外国提供了难得的物力和人力支持。

而这些随郑和出访的泉州人中,有的便留居海外,成为早期的华侨。如今,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乡,还留存着接官亭、郑和堤等历史遗迹。

虽然后来明朝长期实行“海禁”,但泉州人凭借着造船业的发达和海上交通的优势,以及与生俱来无畏风浪的胆识与毅力,仍旧在之后的岁月中,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海丝”遗韵 泉州瑰宝

众多古迹力证—— 泉州是“海丝”重要起点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供图)

晋江草庵有世界仅存的摩尼光佛造像,刻于元代,高1.52米,宽0.83米,四周镌佛光四射纹饰,风格独特。 (陈英杰 摄)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最大发现,最大成效。”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总领队迪安博士在草庵见到摩尼光佛时宣布

在这座古城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散落在泉州诸多角落诉说着流传千年的故事:

不论是藏身九日山摩崖石刻群中的祈风石刻,还是横卧在入海口的洛阳古桥;不论是文兴古渡头的古老石碑,还是高耸山巅的万寿塔、六胜塔,抑或在海底沉睡多年才被打捞上岸的宋代古船,都是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结缘千年的有力见证。

其中,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曾轰动世界,这艘残长24.2米,残宽9.15米的古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土木质海船。据考证,这是一艘从东南亚归航的香料船,船舱中除大量降真香、檀香、沉香、龙涎香等香料以外,还有唐宋古钱、宋代陶瓷制品等。这艘古船与后来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沉船等,皆成为泉州“海丝”文化的力证。

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考察过九日山摩崖石刻后,在此留下了一块纪念石碑,成为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结缘又一珍贵的历史遗存。而这次考察,让泉州成为联合国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城市,并将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确定在泉州,让泉州又一次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享誉世界。

货通沿线国家—— 商通四海畅达天下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宋代李邴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让一幅“梯航万国”的画卷从泉州铺向世界。

据《诸番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商品,除瓷器和丝绸外,还有米酒、粗盐、网坠、乌铅、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等,不一而足。追溯历史,从东亚的高丽、日本,到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南亚和西亚诸国,都是昔日泉州人海上涉足的地区:

在陈高华的《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泉州舶商》就写道:“泉州至高丽贸易的商人最多一次达150人以上,到高丽的泉州商人约在千人以上。”而据日本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记载,安平商船经常出没于长崎港,如崇祯十三年(1640)6月26日、7月1日、7月4日,就有安平商人的3艘货船开到长崎……

除了外贸繁荣,当时泉州本地也成长为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其中,以聚宝街、青龙巷最为繁盛。聚宝街的南面为晋江北岸,虽然据说只有3米宽,但“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满市珠玑醉歌舞,几人为尔沉酣”的描绘可见当年聚宝街热闹景象。

青龙巷内除设有许多供各国商人兑换货币的当铺以外,还有明朝政府专为琉球通商设置的“来远驿”,用于接待番商,相当于现在的宾馆,当时泉州往来客商之多可见一斑。

广迎十洲宾客—— 多国名人留下“足迹”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李使君赴泉州》 唐朝诗人包何

拥有深厚海洋文化的泉州,在过去着实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到泉州经商、传道、行医等等。

他们有的是传道讲经的高僧,例如印度名僧拘那罗陀。据史料记载,公元565年,拘那罗陀在刺桐港九日山的延福寺,一边翻译着《金刚经》,一边等候季风,南航马来半岛。作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拘那罗陀,在华期间共翻译佛经49部、142卷,九日山上至今犹存拘那罗陀“翻经石”古迹。

有的是游历各国的旅行家,如意大利人马克·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他们俩虽然生活在不同世纪,但他们的游记都成为泉州这座城市辉煌时期的佐证。

还有的是来此经商的商人,意大利商人雅各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中写道:“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

此外还有传教士,医生等等。外国人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为泉州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基础。

多元文化共生—— 获誉“世界宗教博物馆”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游涂门街时感叹

如果您有机会走上泉州的涂门街,那么有一个奇景千万不要错过:

一边是香火旺盛、人头攒动的关帝庙,一边是古朴清丽、富有异域风情的清净寺,斜对面又是印度正教遗址。短短不到100米,就有佛教寺庙、伊斯兰教寺庙、关帝庙等多种宗教庙宇,不同信仰共存共荣、不同信众相安无事的情况令不少外人称奇。

但对于泉州人来说,这或许再正常不过了。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泉州共存的宗教文化还远不止这些,例如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甚至连比较罕见的景教都能在泉州寻到踪迹。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长期的开放性交流让泉州这片土地保有一颗包容的心,这座城市一直本着宽广的胸襟接纳着往来的人和事,以及他们所崇尚的文化和信仰。

当您行走在人来人往的泉州街道,走进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寺庙,触摸那一处处饱经风霜的浮雕,品尝那一道道印尼美食、阿拉伯风味,或许便能感受这种包容所带来的多元融合与美妙。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海丝”缘续 泉州起航

文化交流引领—— 走过14年“海丝”申遗路

行走在泉州城,你能从一方石刻、一曲南音、一座古渡头遗址中,细细品读刺桐城光辉灿烂的“海丝”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汇交融、相生相长,让这座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润泽滋长,在时光的打磨中熠熠生辉,一次次聚焦世界目光。

有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为海内外泉州人所铭记: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把泉州列为最重要的考察城市之一,并将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确定在泉州。

2001年4月,泉州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至今已有14个年头。

2013年,泉州凭借丰富的海丝历史文化遗存,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道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年元宵节期间,泉州成功启动“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让海洋精神浸润下的三座城市借文化“握手”,共同提炼“亚洲价值”,成为三国城市外交领域的先行力量。

泉州的“文都节奏”与“海丝时间”交相辉映、同频共振。在近年来先后投入超亿元资金对18个海丝代表性考察点进行修缮整治的基础上,2014年,泉州启动“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计划,投入文化建设资金10多亿元,用于市民广场四大公共文化中心项目等前期建设,以及文化产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同时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对西街旧面粉厂进行保护性改造,并构建西街“大麦仓”文化空间。

近年来,作为海丝重要起点城市,泉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频频开展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密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人民的友谊:泉州完成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间的26个文化交流项目,包括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等,带动了海丝沿线东亚区域的文化合作。借助《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图片世界巡回展活动,泉州与马来西亚、南非等8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国一日·重返泉州”“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等专题展,向全世界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历史文化。

2014年6月16日-18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在泉举办,来自19个阿盟城市代表、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200多人在泉聚首,推动中阿双方以城市为重要载体,加强真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去年11月“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海丝”九个城市代表更联合签署《“海丝”联合申遗——“泉州共识”》,开启“合作共勉、协同推进”新篇章。2015年2月9日,“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泉州共识》发表,力争2015年内召开联盟成立大会,为打造互联互通、南南合作机制框架下的一个共享城市开发经验平台打下基础。

在兼容并包、开放大气的城市底色晕染下,昔日的“四海人文第一邦”,再次向全世界敞开胸怀,城市形象、知名度不断提升。延续文都历史使命,泉州已接下今年亚洲艺术节会旗,期冀与海内外友人携手,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再次扬帆,共同开创“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崭新未来。

经贸合作架桥—— “让泉商成为海上丝路航母”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有了与南海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的记载。唐代,泉州是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座“梯航万国”的“东方巨镇”,把“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连接到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素有海洋情结、爱拼敢赢精神的泉籍乡亲,沿着这条“海丝”之路走向世界。目前,分布在五大洲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达7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与海丝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国家。泉商亦成为全国地级市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之一。

历史的符号,不仅将那段丝绸般的时光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更为泉州产品“走出去”创造了契机。极具中国文化风味的德化陶瓷,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如今依然畅销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而泉州的南音、提线木偶、手工艺品等一批中国文化精品也早已成功打入东南亚文化市场,受到当地观众青睐。泉州市商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泉州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中东成为泉州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泉州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增幅达27%。截至2014年,我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投资超过53亿美元。

得益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去年11月底,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展会围绕“新丝路、新合作、新融合”主题,设置了国内外精品馆、海丝沿线国家商品展,让“万国商”再现泉州。展会期间,“泉州倡议书”发布,“泉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正式上线启动。数据库的上线,不仅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展示自身品牌、获取订单、提高社会认可度的平台,还将为海内外采购商提供免于通过中介中转,就能找到相应供货商的“绿色通道”。三场海外专题推介会上喊出“让泉商成为海上丝路航母”的口号,引领更多泉企走进中东欧——斯洛伐克,走进非洲——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走进丹麦、塞浦路斯、土耳其等,让泉企与海外国家、商家互联互通,共享投资、商贸机会。

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泉州外贸出口也迎来了新机遇。2014年,我市通过16场“海丝”重点展会,帮助出口企业抓商机、抢订单、拓市场,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我市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181.8亿美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出口连续19年保持增长的地区。

借力“海丝”,泉州海洋经济稳步向前。2014年,泉州水产品出口量、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产品热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迅猛发展,去年新增远洋渔船7艘,总数达到33艘,总吨位3.9万吨,捕捞产量2万吨,捕捞区域也从中西太平洋延伸到了北太平洋。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泉州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上迈开合作步伐。去年底,中国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落户泉州,今后,福建全省可市场化配置的海洋资源将纳入该平台运作,未来甚至可望为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产权交易探路。

乘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我市还将深度对接海丝经贸文化先行区建设,重点开拓“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市场,延续经贸合作渊源。

互联互通展翼—— 海陆空打造国际化都市

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泉州推出“十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国家开放门户。其中,“海上丝路”泉州港口复兴行动计划,以包含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在内的1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基建设施的互联互通,有望使泉州实现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际化都市的华丽转身。

港口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刺桐古港曾见证东西方文明在泉州交汇融合的盛景。如今,泉州正计划通过“建”、“通”、“拓”三措并举,充分发掘港口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枢纽港,再现历史辉煌。

“建”,即建设航道、泊位和码头。航道方面,2017年,围头湾二期航道将实现开工;泉州湾航道二期、湄洲湾航道三期双双建成,投用后可实现30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行。泊位方面,包括石湖、石井、秀涂、斗尾、肖厝等作业区在内,已进入规划建设的泊位总量达15个。

“通”即通航线。去年,全市港口新开通11条国内外航线,其中包括外贸航线5条。未来,泉州港将与沙特阿拉伯达曼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印尼比通港、缅甸皎漂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马来西亚关丹岛等10多个海丝沿线港口缔结“友好港口”。

“拓”即拓展临港产业链和新平台。未来三五年内,各类物流和保税物流基地园区等,将在泉港、石狮、晋江、南安、惠安等沿海县市区落地开花。而晋江陆地港已获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将于本月起试运营,未来将建设整合海陆空资源的多式联运国际陆港。

铁路

吉永泉铁路有望年内开工,为泉州打通一条新的客货运大动脉。按照规划,吉永泉铁路起于江西吉安,经赣州兴国、宁都、石城,进入福建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永安、大田和泉州市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终于惠安黄塘站,不仅将联结和互补江西、福建两省四市的发展,更将使泉州与更为广大的中西部省份有机衔接,最终形成辐射内陆腹地的重要铁路网络。此外,我市还有三条通港铁路支线正在规划建设中。

机场

截至目前,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共有厦航、菲律宾菲龙航、韩国德威航等15家国内外航空公司驻场运营。下阶段,我市将推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增开加密国际航班,并在现有国际客航资质基础上,申请国际货航资质,同时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争取在近期增开东南亚国家航班,开通中亚、阿拉伯国家中转航线。

高速公路

截至去年年底,泉州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3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4.9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泉州湾跨海大桥、双安高速、厦沙高速安溪段以及厦沙高速德化段等4个高速公路项目同时推进建设,其中泉州湾跨海大桥、双安高速将于上半年建成投用。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

海丝文化,泉州的城市魅力

□林轩鹤

万众瞩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今天在泉州开幕。研讨会将举办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泉州特地为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海内外宾客,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千年以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海丝”遗迹依然随处可见。出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开始实施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一体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海丝文化”为重点的“泉州文化”。2001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泉州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修缮和整治外,还先后举办了多个大型国际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海丝文化”成为泉州灿烂的文化品牌。为进一步提高“海丝”知名度,从2002年起,泉州多次成功举办海丝文化节、国际木偶节、南音大会唱、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等。2003年秋冬,在文化部的组织下,由泉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周——海丝泉州文化节”还远涉重洋,前往中东地区科威特等国,成功地进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轰动。泉州的“海丝文化”绚丽多彩: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灿烂的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碑刻等文物,又见证泉州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传统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保护和弘扬“海丝文化”成为泉州人共识。一座城市兼具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台胞主要祖籍地等众多特点,这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并不多见。泉州在中国的海外交通史、宗教史、对外文化交流史、艺术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海丝文化”是泉州人的宝贵资源。要凝聚、凸显泉州的文化品位,深层次地揭示泉州的文化内涵,首先要有一种文化品牌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打造、宣传、保护自己的文化品牌。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做了大量的工作。泉州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水平,而提炼和塑造富于个性特色的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化的关键。

2013年,中央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泉州列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泉州又赢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高度重视、快速响应,提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一年多来,泉州市成功举办了“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系列活动,以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等。相信这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海内外人士将更多地感受到泉州“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闽南网2月7日讯 今日(2月7日)凌晨,一段长达2分43秒的视频在朋友圈、微博迅速流转。视频中,2名中学女生将一名女同学堵在公厕里,连续打了50多个耳光。画面里的三个女孩都穿着校服,有多名网友指出,该视频拍自泉州德化三中。

究竟发生了什么?海都记者将介入采访核实。

视频截图

2名女生施暴 另有人录像

海都记者从视频里看到,打人事件发生在室内,似公共卫生间,一名女同学低着头,背对便池。两名打人女生背对镜头,都留着披肩长发。二人连骂带打,掴了女同学54个耳光,中间还踢了好几脚。

打斗的过程中,被打的女生基本没怎么还手,只反驳几句,反而挨打得更凶了。视频比较清晰,但有些话录得不是太清楚。

在打人进行的过程中,录视频的女生始终没有参与打斗,但也没有进行劝阻。视频拍摄距离非常近,有网友判断,拍摄视频者应该与打人者是一伙的。

根据三个女生穿的校服,网友判断来自泉州德化三中。校服比较单薄,像秋季,应该不是最近发生的。

论坛消息

视频迅速传开 贴吧被挤爆

视频今日凌晨流出,在微博、朋友圈迅速传开,不到短短一个小时,百度贴吧“德化三中”被号称“微博观光团”的网友们挤爆,帖子刷新了足足8页。

网友纷纷留言,都对被打者表示了同情,对打人者表示愤慨:“怎么会有这样的女生啊?真为他们的父母感到丢脸!”“被打的女生怎么那么老实啊?应该报警!”“你算什么啊凭什么打别人?都是爸妈养的,心疼!”

还有一些网友开始人肉2名打人女生,曝光了2名女生的名字和年级班级。另有一些网友爆料称,打人事件是因为这几名女生有“情感纠纷”,积怨已久。

因为骂粗话的较多,百度贴吧随后开始删贴。同时,吧主置顶了两个帖子:《关于打人的那件事校方已经处理了》、《hello请你们作为一个看客 理性对待这件事》。其中称,“学校当年也很努力严肃地处理这件事情”,两名女生、包括录像的人已被学校按违纪记大过处分,“甚至有人已经退学了”,三方家长之间已经调解结束。同时,呼吁网民不要过分人肉,“网络力量很可怕,比校园暴力可怕得多”,“这样对他们父母精神上的伤害得有多大”。

贴吧删贴引来网友更多的愤怒。网友“在下米子官人”说:学校里这件事不是个例。被欺负排挤的孩子绝对不止这一个。如果宽容欺负人的人,这种事将会越来越多。而被欺负的孩子,一辈子留下阴影。既然被曝光了,网友就不会坐视不理,“社会风气道德在你们眼中算什么?”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闽南网2月5日讯 再过几天,泉州小伙王青火就要结婚了。但就在昨天,他却离开了人世。在昨日上午坠入基隆河的台湾复兴航空客机上,王青火在遇难者名单中。

【部门】

厦门组成7人小组 赴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事发后,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省政协副主席、厦门市长刘可清,厦门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裴金佳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全力做好应急协调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迅速组成7人赴台工作小组,已赴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也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用最快速度处理办证程序,为家属和工作人员赴台处理有关事宜提供便利。

此外,海都记者从厦门海关获悉,厦门海关已成立应急指挥小组,统一协调相关的通关事宜。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五通客运码头等旅检现场开通“救援绿色通道”,做好相关通关准备,预备为伤病员、旅客家属、医疗器械等提供快速通关服务。

【逝者】

泉州王青火:旅行团领队 原定本周日结婚

王青火在飞机失事前发的微信,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期待

遇难名单里,有一个名字是王青火,他是厦航国旅赴台带团导游,泉州安溪人。昨日上午10时27分,王青火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立春祝福的微信,里面满满是新年的期许和祝福。但是,他没有度过“立春”这一天,更重要的是他再也没有办法回来参加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本周日的婚礼。

昨天事发后,1988年出生的王青火安全与否牵动着众多人的心,亲友、媒体及网友纷纷转发这则消息,发起了一场爱心接力,祈福呼唤“王青火记得回来结婚”,希望能听到他幸存的准确讯息。

起初,有消息称王青火只是受伤被送医,这让关心他的人大松了一口气。然而,现实残酷,在反复确认后,前方传来准确消息,王青火已经遇难。

昨日,海都记者来到王青火工作的厦航国旅总部,在一楼墙上,还挂着王青火带团的照片。图片上,王青火稚气未脱,显然是个阳光的大男孩。

王青火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

出了这样的事,朋友们都很痛心。王青火的同事郭女士说,前天晚上还和小王发过微信,没想到他昨天就遇到不幸。“青火人很好,知道消息以后,同事们一整个下午都做不了事情。”

泉州晋江的林先生跟王青火熟识是在2014年跟团去泰国普吉岛旅行,当时王青火正好是旅行团的领队。初见王青火,林先生感觉他长得挺帅气,性格温和,跟团员说话语气温柔,很阳光的样子。当时,王青火负责将团员们的护照收集起来,帮大家办理手续。林先生发现,办理手续时,王青火很认真,一个名字一个名字仔细核对清楚,确保大家顺利出境。

到了普吉岛,尽管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但大家都很放心地跟着他。他似乎容易给人一种信任感。

昨日下午1时许,林先生看到网上快讯,发现乘客名单中第一个就是王青火。林先生担心会不会是同名同姓的,连忙微信联系他,但并未有回应。后来看网上报道,说青火已经被救出,送往医院治疗,林先生悬着的一颗心,这才安定下来。

不料,昨晚却又传出消息,青火已经遇难。虽然林先生跟他只有那些天的接触,对他并不了解,但这样一个阳光善良的准新郎,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不禁让林先生唏嘘不已。

厦门王张生:

努力打拼成家族骄傲 与妻子一起走了

昨日事发后,海都报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也专门开辟通道,帮焦急的亲友寻找亲人。厦门旅客王张生的亲友就向本报求助,寻找厦门王张生一家四口。经过本报驻台记者寻找,遗憾的是,王张生已经遇难。

王张生的表姐夫何先生说,王张生带着妻子何远英、儿子王博维、岳父何永生一起赴台旅游。“他一直是家族的骄傲,这次也是开开心心地踏上了台湾之旅。本来这趟出行是安排在春节的,但因为春节要值班所以改期。没想到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何先生介绍,王张生祖籍南平政和,小时候很苦,但学习成绩很好,家庭因为没有钱,所以考取了集美航海,毕业后在远洋货轮当水手,两年后上岸。

而昨晚,得到确切消息,王张生的妻子何远英也已遇难,随丈夫而去。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闽南网2月5日讯 【他一脚踢倒小摊贩的音箱,掏出匕首就捅】今晚7点左右,惠安县城南工业区迎宾路,一男子嫌路边摊贩的音响太吵,上前踢翻音箱。摊点老板要他赔钱,双方发生争执。男子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老板捅伤。目击者称,匕首大概二十公分长。随后,老板父亲赶紧收摊,邻摊商贩帮忙将伤者送去医院。男子跑了200多米远,被赶来的警方抓获。(海都记者 喻兰)

感谢读者曾先生爆料及@惠安小记提供的图片

事发城南工业区迎宾路

撒落在地上的血迹

目击者用相机拍下被踢倒的音响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河西区试验机公司

摩擦磨损试验机

昭通试验机厂家

延安试验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