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羽毛球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摘要万芳

发布时间:2020-02-14 12:09:50 阅读: 来源:羽毛球厂家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摘要)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城市交通发展,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作出了不懈努力。过去十几年,上海城市交通高强度投入、快节奏建设,立体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公交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长期积累的乘车难、道路交通拥挤等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本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上海城市交通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形势,市政府作出了编制(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的重要决策。 经过多年努力, 《白皮书)已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正式批准,即将正式出版。 《白皮书》是集长远规划、近期计划、政策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件,主要内容由“战略、设施、运行和管理”四部分组成,长远目标的规划期为2020年,近期目标和措施的计划期为2005年。

一、战 略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基本特征 一体化交通具备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基本特征。人性化指以满足人的交通需要为出发点;捷运化指以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为运输主体:信息化指广泛应用交通信息技术:生态化指创造宜人的交通活动空间。 2、主要目标 一体化交通的目标是提供“畅达、安全、舒适和清洁”的交通服务。“畅达”要满足市民选择最合适的交通方式便捷地完成出行,中心城绝大多数市民出行在一小时之内完成; “安全”要降低交通事故率,全年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在万分之五以内。 “舒适”要为市民出行提供宽松、良好的乘车条件;“清洁”要减少交通污染,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在3.5万吨以下。3、基本任务 (1)建成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公共客运的各种方式将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紧密衔接。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发挥大容量、快速交通的优势,承担中长距离的出行:公共汽(电)车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承担中短距离的出行,并为轨道驳运服务;出租车作为城市交通的补充,发挥灵活服务的优势。 (2)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道路运行系统。各种功能等级的道路分层次地合理衔接,不断优化道路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保持公交网络、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和机动车网络平衡发展:规划建设与道路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协调动态与静态交通的关系。 (3)建成多式联运的交通衔接系统。通过便捷的客运枢纽、紧凑的站点设置,为乘客创造方便的换乘条件:通过“停车—换乘”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通过综合性枢纽和连接市内的道路、轨道.将航空、港口、火车站和公路客站等对外交通设施与市内交通紧密相连;通过物流中心,重新调配货物流程,提高货运效率。 (4)建成统一、协调和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收费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土地使用规划,优化主要交通发生源、吸引点和集散枢纽的空间布局;通过交通投资手段,增加交通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通过定价与收费,对交通需求进行综合调控。 4、重大政策(1)公共交通优先政策。优先保证合理的公交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公交资金投入,优先保证公交高效运营,优先保证公交换乘方便,逐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到2005年,全市公交方式(含出租车)将从现状的21%提高到26% ;到2020年,公交方式比重全市为35%,中心区则达到50%。 (2)交通区域差别政策。针对不同区域交通供求的不同状况,实施交通区域差别政策。中心区依托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为主的公共交通,完善道路等级配置,控制机动车流量,公交方式与个体机动方式之比大致为3:1。外围区以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为主导,加快建设快速路,适度放宽小汽车等个体机动方式的使用,公交方式与个体机动方式之比大致为2:1。郊区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鼓励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推动城市空间有序扩展,公交方式与个体机动方式之比大致为1:1。 (3)道路车辆协调政策。有控制地发展机动车,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保持道路与车辆动态平衡的成功经验。在加快市域范围内道路网建设的同时,调控机动车流量,保持路车协调发展,始终将道路网的运行状况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到2005年,预计全市机动车总量将达到150万辆左右(非郊区牌照90万辆左右),并随着交通控制与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对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进行动态调整;到2020年,着重通过道路收费、停车控制等手段调节机动车的使用。

二、设 施

一体化交通的基础是规模巨大、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在持续建设道路系统、大力发展轨道系统的同时,加强枢纽设施、停车设施和管理设施的建设、发挥一体化交通设施的综合效应。 1、道路设施 随着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上海道路的通行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道路网络总体容量还不大。在机动车拥有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情况下,交通拥挤矛盾已经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增长、城市拓展,尤其是小汽车进入家庭,道路系统将面对更为巨大的交通压力。为此,要推进道路网络建设,最终形成一个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为基础,保障公交优先通行,充分重视慢行交通的道路运行系统。 持续建设中心城干道网络。干道总长从2000年的690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71 9公里。中心区以优化道路功能为主,实现主干路机动车专用,次干路扩容;外围区重点加强放射型道路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实现骨架路连网。 加快提高郊区干线公路技术等级。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总长从2000年的1188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23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网达540公里。 改善低等级道路的通达性。加快梳理道路瓶颈、堵头和错位道路,辟建非机动车通道,完善步行系统。 改进交叉口的通行条件。在道路建设时,根据机非分离原则,同步实施交叉口优化,减少车流冲突和保障行人安全。 “十五”期间,完成36个交叉口的改造计划。 2、轨道设施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已经在城市客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轨道交通不仅是改善公交服务质量,疏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根本举措,而且将拉动投资需求,引导城市合理布局。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形成像东京、伦敦和巴黎等城市一样规模的轨道网络,需要持续几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设置三个层次:市域快速铁(R线)、市区地铁(M线)和区际轻轨(L线),从而满足不同乘客和不同区域服务的需求。 建成中心城的捷运轨道系统。“十五”期间,建设2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形成以重要换乘枢纽为核心、联系中心城重点地区的基本网络。新建一批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地铁M4线、M7线和M8线等;延伸现有地铁线路,包括市区地铁M3北延伸、市域快速铁B线北延伸、市域R2线西延伸。 建设市域直达的客运轨道系统。到2005年,轨道交通连接3个新城。新建通达松江新城的市域快速铁R4线一期工程;市域快速铁R1线向南延伸至闵行(莘闵线);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列车专线。 3、枢纽设施 枢纽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转换的关键环节,而以往在城市发展中,交通枢纽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各种交通之间连接不紧密。不方便的换乘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使公交失去吸引力,导致高容量的客运系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是实现一体化交通的关键措施。按照功能与规模将客运枢纽分为大型枢纽、中型枢纽、小型枢纽和一般枢纽四个等级。 改善内外客运衔接条件。结合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建成铁路上海站等若干大、中型对外客运枢纽;调整长途客运站布局,加强与市内交通的衔接。 加快建设市内客运枢纽。“十五”期间初步形成多等级的客运枢纽系统。建设人民广场等一批不同规模的市内客运枢纽,在有条件的轨道交通站实施同台换乘。 建设“停车一换乘”枢纽。“十五”期间,在轨道交通泰和路站和莘庄站等处建设大型“停车一换乘”枢纽站。 加强货运枢纽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外高桥、浦东空港等物流园区,以及一批集装箱货运站和区域货运站。 4、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适宜和布局合理的停车设施,是交通畅达的基本保证,是各种交通方式联系的纽带,也是交通需求管理的手段。停车设施按不同类型有居住地停车、工作地停车、路外公共停车、路内停车和公交专业停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 根据交通需要改善居住地停车条件。调整住宅停车位配建标准,鼓励居住区周围的公共停车场所和办公配建停车场所向私家车开放,确保居住地自备车停车一车一位,到2005年达到70%。 根据道路容量建设工作地停车设施。修订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库)设置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资源。 建设区域差别的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到2005年,全市路外公共停车位数将从0.8万个增加到6万个,中心区从0.3万个增长到2.8万个。 控制路内停车设施。到2005年,中心区路内停车调整控制在5000个左右,加快建设自动停车计时收费系统。 优先建设公共交通专业停车场。 “十五”期间,建设和改造月浦等公交停车场,增加公交停车位4500个。 5、管理设施 管理设施是实施科学交通管理的技术保障。面对未来不断扩大的交通供需规模,上海将在抓紧道路、轨道等设施建设的同时,发展和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实施交通智能化战略,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交通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最大化。 完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到2005年,道路管理设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将90%的信号灯纳入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道路标志、标线建设。 建设智能交通信息设施。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构筑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建设交通信息交互中心、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道路和公路监控系统、交通信息发布和诱导系统等。

三、运 行

一体化交通的宗旨是为市民出行提供畅达、安全、舒适和清洁的交通运输服务,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促进各种方式的紧密衔接,协调运作,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空间。 1、公共交通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公交改革深化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乘车难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但公交对个体交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对市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为此,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鼓励更多的市民选用公共交通。 改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确保轨道交通车辆按时到位,增加高峰时段运营列车数,缩短行车间隔时间;改善轨道交通与其它方式的衔接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到2005年,轨道交通日客运量达到250—300万乘次,承担 20%-25%的公共客运量。 提高公共汽(电)车运营水平。分区域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公交线路与轨道建设同步配套和调整,加快发展公交优先通道,利用高架增辟快速公交线,加紧车辆更新、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公共汽(电)车出行信息指示系统。到2005年,日均客流达到800—900万乘次。 提高出租车运行效率。建设静态服务网络,增设出租车候客点或营业站、控制出租车规模、适度发展租赁车和郊区出租车: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电话调度网络。到2005年,出租车里程利用率从2000年的50%提高到55%左右。 2、个体机动交通 近十年来,在大规模道路建设的同时,保持了个体机动交通工具与道路容量的平衡增长。个体机动交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对中高收入市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它对道路空间、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手段,促使个体机动交通的有序发展。 有序发展小汽车交通。必须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的前提下有序发展小汽车,保持小汽车与道路容量的平衡增长。根据道路容量在时空上的差异.采取不同政策,运用多种交通需求管理手段,调节小汽车的运行。主要措施包括:对机动车的各种上牌政策实行并轨、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私家车比例、提高拥挤区域停车费率等。到2005年,满足50万辆小汽车的日常出行,道路运行维持在可接受水平。按区域控制摩托车交通。 “十五”期间,中心城道路逐步禁止摩托车通行,实行到报废年限摩托车不得更新的措施,制定实施摩托车牌照转换小汽车牌照的相关政策等。 3、慢行交通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活动空间越来越广阔,对大都市提供高效的交通出行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但是,在未来上海交通体系中,慢行交通仍不可或缺,应保护其合理的活动空间,创造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环境。 保障步行交通。保护合理的步行空间,结合环境整治,为市民日常出行创造安全、舒适的交通条件,并为残疾人提供特殊的服务设施。提高中心区人行道标准:逐步扩大安装行人信号灯的范围和路口数量;改进交叉口设计.增设安全岛。 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积极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出行向公交转移,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进一步实施机非分流措施,逐步形成地区性的自行车通道网络;在公交枢纽站、中心区商业街,增设自行车公共停车设施: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减少自行车违章现象。同时,减少机、非冲突,降低自行车交通事故率。 促使助动车向公交转移。从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市民的出行舒适性的要求来看,包括助动车在内的慢行交通适宜于中近距离的出行范围。随着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助动车交通将逐步淘汰。到2005年底,全市基本淘汰燃油助动车。在此之前,允许用LPG助动车替代有牌照的燃油助动车。 4、货运交通 作为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每天产生和吸引了大量的货物运输。货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协调货运与客运的关系,合理分配客、货运输占用的道路资源。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专业公共货运比例;按照区域差异,提高货运效率:中心城发展小型厢式车辆快捷配送,逐步取消人力货运车,郊区发展大型车量高能集散,拓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城市内河货运,减轻道路压力。到2005年,第三方物流运输占货运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0%提高到50% 左右,道路货运年运输总量从2000年的2.8亿吨增加到2.9亿吨,内河港口年装卸吞吐量从0.66亿吨增加到0.8亿吨。 5、交通组织与安全为了实现交通运行“安全、畅通、有序”的目标,需要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和严格的交通安全管理。完善交通组织。合理划分道路的使用功能,逐步建成由公交专用道、机动车专用道、非机动车通道、步行通道和货运通道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加快推进智能化交通系统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到2005年,中心区主干路高峰小时平均行程速度达到20-25公里/小时。 加强交通安全。加强事故防范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十五”期间,道路交通事故年万车死亡率从目前的万分之十五下降到万分之十,每年下降一个万分点。到2020年,年万车死亡率降低到万分之五以内。

四,管 理

一体化交通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同、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收费等进行综合协调,不断维护与更新交通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1、交通规划与投资管理 交通规划与投资是综合交通管理的首要环节。应正确处理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动态调整交通规划,统筹安排投资。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积极开展各个层面、各个专业的交通规划工作并强化相互合作。强化交通规划,保证各类交通设施的合理用地:定期编制交通改善计划,推动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加强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共享与应用,逐步采用交通信息化系统收集数据的技术;建立对城市交通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制度。 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在规划指导下加快交通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综合效益。加强重大交通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和方案设计,开展充分论证工作;建立上海交通发展基金,用于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补贴;建立公交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公交发展:引进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十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额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 左右;以后稳定在3%—4%的水平。 2、客货运营管理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车、轮渡、货车等客货运行业和经营者进行管理,改革审批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保障服务,提高效率,规范市场。 加强客运管理。创造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运营环境,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对轨道交通和公交汽(电)车逐步实施线路经营权管理;常规公交与专线公交逐步实现服务统一、票价统一和政策统一: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形成适度竞争的规模经营。 改进货运管理。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现有的各类城市货运,逐步建立便捷、高效、清洁、智能化的城市货运系统,保障社会生产和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握营运车辆进入市场的技术条件及车型标准;建设智能、高效的货物转运系统;推行经营资质管理。 3、定价与收费管理 交通设施、服务的定价与收费政策,是实现交通良性发展和引导交通需求的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制定合理的定价与收费政策,平衡各项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需求与供应。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完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有机结合.体现经济性和通用性,充分考虑企业的合理收益,市民的承受能力和方便换乘,减少乘客由于换乘而带来的额外支出。完善公交价格的形成机制,保持票价的相对稳定;逐步理顺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车、轮渡的票价结构,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及其比价关系;理顺公共交通基本票价,适时推行优惠票价。 建立统一的停车收费机制。运用停车收费的杠杆作用,调节交通需求,保证停车系统规划的实施,推进停车产业发展。建立统一的停车管理机构,对停车经营实行统一管理;全面分析各种停车资源的真实成本,形成合理的停车收费价格机制;制定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标准,拉开中央商务区、中心区、外围区和郊区的停车收费差距;加快改建停车收费的技术手段,使用计时收费,在主要地区建立停车诱导系统。 4、交通环境管理 交通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交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日益严重,中心城部分地区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达到中等污染水平,部分路段交通噪声大大超出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市民的身体健康。为适应未来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的要求,必须加强交通环境管理。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2003年所有新车执行欧洲1号标准:严格禁止超标排放车辆上路行驶;加快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机动车污染排放检验和维修能力;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车辆更新和清洁能源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超低排放车辆。2005年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削减40%以上,中心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接近国家二级标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以中心城为重点.标本兼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营造安静的居住环境。逐年提高新车的噪声限值,出厂新车在现行标准声级限值上降低3一5分贝;开发、应用降噪新技术。到2005年,中心城主要道路昼间交通噪声的达标率控制在80% 以上,夜间噪声污染有所改善。 5、交通管理体制与法制 一体化交通战略的实施取决于合理的体制结构和有效的法律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和专业管理相结合,加快完善交通运输的各类法规、规章。建设协调、统一、有效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保证一体化交通战略目标的实现。 设立由计划、规划、建设、运输、投资、管理等涉及交通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上海市交通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重大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相适应,每隔5年滚动修编一次《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适应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 查阅:已获批2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详解图(更新中)查阅:2012年全国各省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概览(更新中)查阅:城市轨道交通中标企业

旗袍美女照片

情感语录

美女图片

情感故事